我愛吃餃子。
特別是內餡包蝦仁、豬肉、韭菜、韭黃這類的水餃,熱騰騰的不沾醬,都能夠連續吃上15-20顆。但去香港旅遊時從未吃過水餃,或許是因餃子並非香江傳統特色美食,所以不是遊客首選。
水餃從中國東北傳來,對過去的香港來說,水餃是外來貨。比起吃不慣白菜豬肉餡皮厚的水餃,起源於廣州的餛飩(雲吞)皮薄爽口,就更對香港人的胃。不過皮厚也有皮厚的好處,魚肉、雞肉、絲瓜、南瓜、玉米.....甚至連麻辣鴨血、宮保雞丁、韓式泡菜都可入餡,什麼都能包,也就更顯得它的多變。
但是包人肉?李碧華這次又帶來了新口味,而且跟以往作品不一樣的,《餃子》是一本完完全全發生現代的長篇故事。說的更詳細些,《餃子》最早見於1999年天地圖書出版的怪談繪卷3《逆插桃花》,其中的第二篇短篇〈月媚閣的餃子〉。文章不長,原始設定艾菁菁為台灣人,要吃餃子還得到深圳東門區找媚姨。故事止於艾菁菁吃了極品水餃後驚覺身上散發出濃烈腥臭味而泡澡,一陣心慌意亂,隨之轉念享受這邪惡的美好。
菁菁只覺體內有一股熱流,隨血液運行,全身都感受到那急不及待的蛻變。特別暖,特別舒服,有小手在按摩。肌膚滋潤、繃緊,化妝品是多餘的,恨不得馬上抹掉,好讓毛孔深呼吸,信心回來了,這感覺微妙,令人沈醉、快樂、驕傲、目中無人。
![]() |
鏡子反映出變形的人影,暗示著主角心裡逐漸扭曲變異。 |
2019年旅行香港,就首選入住媚姨的居所美荷樓,之後再到懷孕女學生的勵德邨瞧瞧。
1953年石硤尾寮區發生了一場大火, 將近58,000人無家可歸。1954年包括美荷樓總共8座H型徒置大廈落成,成為香港第一批公共房屋計劃。如今只有美荷樓保留下來,並發展活化為「YHA美荷樓青年旅舍」。除了旅舍,美荷樓生活館也展覽了1950年至70年代香港徒置大廈的生活狀況與實景模擬,讓這棟旅舍充滿了歷史意義。
但選擇這裡入住的原因,實是這裡為媚姨的家。雖然建築早已和電影裡的破舊簡陋完全不一樣,早餐也沒有餃子可以選(?😆),只能來個的糯米雞(把東西包起來的相同概念),來回味《餃子》了。
而電影裡極具科幻懸疑氛圍的圓形大廈勵德邨,則是出了天后站後需要步行爬坡而上,有點費力也有些緊張,還好後來碰到一點因緣巧合才得以進入,有幸瞧瞧這全港唯一的圓形公屋。不過畢竟是私人大樓,低調行事絕對上策,先一口氣爬上27頂樓往下拍,再到一樓往上拍,當然2103房也是絕不能錯過的!(現已禁止非住戶進入拍照)
而深圳羅湖,也分別在2006-2009去過4次,當時主要是去東門步行街搜刮藝術電影DVD。記得第一次去的時候,還看見有人翻找垃圾桶裡的東西吃,感覺甚是落後,沒想到短短幾年最後一次去時,已經很明顯感受到它的飛快進步。
東漢醫聖張仲景所發明的餃子,原為窮人祛寒暖身的藥湯,到了李碧華的故事裡成了包藏禍心的回春靈藥。《餃子》像是個現代寓言,在虛擬的故事裡反射出當代人的容貌焦慮。
而過去以形補形的食補已不夠看,如今看似危險侵入卻快速的整容、抽脂、削骨等醫美科技大行其道,電影《懼裂》、《整容液》等更是讓人瞠目結舌。二十年後的現在回頭再來欣賞《餃子》,反而顯得古典優雅多了。